震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特发性震颤有什么好的治疗方法 [复制链接]

1#

特发性震颤是临床最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各年龄段均可能发病,发病的高峰年龄一般在20-30岁与50-60岁之间,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几率不断增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患者有家族患病史,它是一种大概率的遗传性疾病。

‘运动症状’不同于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仅表现为震颤这一运动症状临床表现为姿势性震颤和动作性震颤

身体保持某一姿势或做动作时易于出现震颤;不伴有运动迟缓,无静止性震颤。

震颤常累及双侧肢体,头部也较常受累,严重者腿、躯干、发声和面部肌肉均可能受累。

情绪激动或紧张时震颤加重,静止时震颤减轻或消失。

患者少量饮酒可使症状显著缓解,但作用很短暂,酒醒后甚至会使病情加重。

‘非运动症状’如认知功能障碍、情感障碍、听力下降以及睡眠障碍等。

震颤发生时对生活影响比较大,包括对书写、饮水、饮食、穿衣、言语和操作的影响。震颤增长幅度越大,影响也越大。发病后6-10年,震颤带来的影响会达到高峰。

 中医辨证是如何治疗特发性震颤手抖的呢?


  中医治疗特发性震颤,中医把特发性震颤被归于“颤振”、“痉”、“振掉”以及“肝风”和范畴,近年来,对本病研究的报道也日渐增多,露出了一些好的苗头,总结出了一些临床经验,一部分的康复病人初步肯定了中医对本病的疗效。


  目前认为特发性震颤早干预越好,因为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话可以存活更久。


  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特发性震颤,肝肾亏虚是其发病基础,气滞、血瘀、痰浊等是其关键病理环节,应以培补肝肾为本,同时兼顾熄风、活血及化痰等兼证,从而调整患者的运动症状。在治疗非运动症状方面,结合中医整体观,中医药着重发挥整体调节优势,因势利导,提高特发性震颤患者生命质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