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质疑针灸的人 [复制链接]

1#

说起针灸,你会会质疑针灸有用吗?

其实质疑的人中,百分之九十九没有试过针灸,还有百分之一的是没有遇到好的针灸医生。对于针灸的效果,有一个专有名词:立竿见影。还有一个形容词针入痛消或者针入痛减。一些症状,下针以后,立刻会消除或者减弱。例如强烈的腰痛头痛,下针以后立刻就减轻了,还有一些哮喘和心脏病,针一下去,病人的痛苦就消除了,也不会出现生命危险了。

那么扎针的作用机理是什么?

为什么扎针有时候痛,有时候却不痛?

首先,需要明白病的机理,病总得来说或虚或实,或表或里,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扎针有调动全身阳气的运行,如果是虚症,辨明是哪条经络虚,只要扎特定的穴位,就能调动阳气来补那条经络,如果是实证,同样要辨明是什么经络的问题,然后扎特定的穴位,这是调动的阳气就会集中在病患处,打通被堵的经络,通则不痛,所以才会有针入痛减的作用。

如果病在脏腑,就要扎和脏腑有关的穴位,才可调动阳气去那个脏腑,治疗脏腑里面的实证或虚症。所以说那些腰痛,无论是腰椎间盘突出还是寒湿初期,或者阳虚,只要扎对穴位,都有明显的效果,膝盖痛也是,无论是骨刺还是囊肿还是膝关节炎,只要扎对穴位,酸痛很快就能去掉,这里特别提出就是有些膝关节的老病患,严重到软骨已经磨损了,走路时能感觉到两块关节骨头碰在一起,这种也可以用扎针治疗,但扎针四五次才可消除这种感觉。毕竟软骨的生成需要时间。当然中药也可以治疗。

针灸扮演的角色是什么?

扎针充当一个身体阳气的指挥棒的角色,有意识的集中阳气去打通经脉,滋补虚损的肌肉,这就和药不同,药是通过药的力量,来打通经脉,由于不同的药作用于不容的实证,和不同的药对身体不同部位的亲和性不同,所以有很多药需要选用,不同的病用不同的药。而扎针就是调动体内的阳气,集中打通经络,只要辨清楚那条经络的问题,就可以扎特定的穴位,不管是风是寒还是湿,都可以一一打通。扎针就是求己,用自身的气驱逐病患,服药就是求外力,用药力去打通经脉和补虚。

分辨针灸师医术高低的办法

现在市面上的针灸师良莠不齐,告诉大家一个分辨针灸师医术高低的办法,一般痛症,只要不是骨头受伤了,一般可以做到针入痛消的程度,即使不是针入痛消,也是针入痛就减少了一大半。如果不能做到这一步的,针灸技术还没过关,或者针错穴位了。

如果病人有心脏病发作、头晕、哮喘发作,好的针灸师可以立刻把病人的痛苦祛除,不再心痛,呼吸困难。针灸对于中风后瘫痪的病人效果也非常明显,扎几次病人就逐步能动了,有些不能说话的,扎一次就能说话了。还有面瘫的,扎了一次,面部肌肉就能懂了,虽然还没有完全恢复正常,但只要坚持治疗,很快就能好。

艾灸又是什么?

针灸,包括扎针和艾灸,上面只介绍了扎针,现在就介绍艾灸,很多人不知道艾灸是什么。

艾灸是把艾草点燃,温熏身体。最常用的是隔姜灸和隔盐灸。

1隔姜灸

隔姜灸就是把一块生姜放在需要灸的穴位上,然后把艾绒搓成圆锥形,圆形的那面放在姜上面,然后在锥形的那里点火,艾草烧得很慢的,所以会慢慢温暖起来,艾的特性是往下走,虽然烟向上,但热是向下的,这时热就会透过皮肤到达肌肉。

艾草有温通经脉的作用,这是它的药性决定的,所以艾草燃烧发出的热到达经络时,就可以把寒湿邪气驱散。同时艾草温热,能温补阳气,治疗阳虚诸症,用艾灸很有效果。唯一需要注意的是,经常口干喜欢饮冷水的人,胃口很好,手脚燥热,便秘的人不适宜艾灸,因为这种病人体内有热。

注意手脚热和手脚温是两个概念,平常人容易分辨不清,手脚温是正常人的情况,而手脚热一般是里面有热的人的情况,手脚热的人,自己感觉到手脚很热,但摸上去温度和平常人差不多。艾灸能去寒湿,能补阳虚,但不能祛热,有热证的人艾灸了,那是火上加火,病人会更加口喝。

什么时候可以选择用艾灸?

很多人会担心自己有热所以不敢艾灸,在这里再给出一个症状让大家分辨,凡是酸麻痹痛多个症状,酸麻痹皆可用灸,痛的话,要按按痛处,看看痛的地方会不会舒服一点,如果按着比较舒服,就是寒痛,可以用灸。痛处用手轻轻摸一下都感觉剧烈疼痛的(就好像人的伤口一样,就不可用灸了。

2隔盐灸

刚刚还说到一个隔盐灸,隔盐灸和隔姜灸相似,隔盐灸一般用在肚脐上,用盐填满肚脐,然后把圆锥形的艾绒放上去,点燃。对肚子寒冷不欲食,经常有水在咕咕叫有很好的作用。大家不会可以上网看看视频,直接在优酷或者土豆上面打隔姜灸或隔盐灸,那些视频就出来了。

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当隔姜灸或者隔盐灸时,你感到有一点点烫时,无论第一个圆锥形艾绒烧到什么地方,都要把它夹走,不要觉得还有一点点,为了不浪费,让它烧完,这样会烫伤皮肤的,留下疤痕就不好,特别是女子。夹走一个后可以再放一个,然后重新点燃,一个圆锥形艾绒就是一壮,所以古医书上说:“灸五壮”,就是这个道理。如果真的不幸烫伤了,千万不要从水泡上方戳破它,而应该从边缘,用针从与皮肤平衡的角度戳破它,然后把水挤出来,最后一步很重要,要涂上大*粉。大*是一种中药材,大*粉就是把大*打成粉,然后敷在伤口上,这样就不会有疤痕了。

为了方便大家和防止大家艾灸过程中烫伤,现在出了很多其他的艾灸用具,例如艾盒,先把艾绒做成艾柱,然后悬空插在一条铁丝上,铁丝连着铁盒子,铁盒子把四周盖起来,外面再用一个布袋包住,这样就降低了烫伤的几率。

3悬灸

还有一种叫做悬灸,把艾绒做成艾条,然后拿在手里,对着穴位或者病患处悬空灸。这些新方法虽然挺方便的,但我个人实践过,效果和真正的隔姜灸隔盐灸不止差了一星半点。初次艾灸的人或者保健的人可以选用,真的要治病的,希望大家试试真正的隔姜灸和隔盐灸(隔盐灸只用于肚脐)。

4天应灸

艾灸的地方,不认识穴位的,可以艾灸患处,哪里痛灸哪里,这种灸法叫做天应灸。所有艾灸用品网上有卖,不用担心造假,因为艾草遍山遍野都是,所以造假的成本比用艾草的成本高。虽然这些艾灸器具能够防止烫伤,但是在艾灸过程中感觉热,还是要把它们拿开,因为出现过用艾灸器具也烫伤的人。

关于针,灸,药的一

对于针、灸、和药的区别,我个人觉得针的优点是速度快,一些急性病,如心脏病发,哮喘病发,立刻用针,病人的病情就会缓解,这样可以慢慢煮药,针药结合,病人就好得很快。

如果单单用针的话,除了一些比较浅的病,其他那些久病,是需要疗程的,第一次扎针后,感觉好了90%,但出针以后,在肌肉间被打散而没被驱逐出去的邪气又会聚集,就感觉又重了点,但总比没扎针前好60%,第二次又比第一次好60%,这样下去,几次就好了,一次扎针一般隔一天,才扎一次,因为太频繁调动身体的阳气也不好,两天调动一次不怎么伤气,一天调动几次,阳气也会累的。

有些重病,治疗次数就要加长了,毕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值得注意的是,扎针,最好隔天扎,不要去一天,然后隔一星期再去一去,这样打通的部位残留的邪气会从新吸收空气的邪气进入的,所以有些人说针灸容易复发就是这个原因,他们治疗时一定不按照治疗时间安排进行治疗,只有把邪气全部清出去,阳气补回来,才算真正的好。

扎针还对一些热证起作用,不像艾灸,不能用于热证,因为艾灸用了外力,外力就有偏性,艾草偏向于阳,所以不可用于热证。扎针是调动人身上的阳气,没有偏性的制约,所以可以打通热气的堵塞。所以一些摸上皮肤或者按起来很痛很不舒服的痛症,都可以用针灸治疗,立竿见影。

但是扎针补阳气的效果不如艾灸强,艾灸补阳气的效果不如用一些猛烈补阳的中药强,毕竟有时病人身体阳气很虚,借用一点艾草的阳或者药物的阳,效果会更好。而且中药的作用效果最持久。

扎针还有一个优点,就是不用担心辨错症,就是如果扎错穴位了,对身体没什么坏的影响,而如果中药吃错了,特别是寒症用了寒药,那样就会雪上加霜,病人就出现不适。

所以建议大家身体有不适,首先选择针灸,对于现在很多中医的水平,我是信不过的,名医很多,明医很少,针灸的话一来比较容易辩证,二来变错症扎错穴位也没什么大影响。

不过针灸医生开的中药,还是要谨慎对待的,现代中医由于教学出了问题,所以医术很差,很多人都觉得很多中医连感冒都治不好,这是事实,我不能否认,但这不是中医的问题,而是医生医术太差的问题。所以才叫大家去针灸,但针灸医生开的药方水平怎样,要看医生本人的医术,开中药和针灸的理论上有点不同的,毕竟针灸只需调动阳气,对于邪气是风湿寒还是淤血不用辨清,所以很多针灸医生在习惯性思维下,开药时可能考虑不周到。

古代的中医一般针药并施,这样病人会好得比单纯用针或用药快很多。艾灸的话一般可以病人自己回家做,只要医生指出穴位就行了。但现代中医针和药就分开的,医院上班的中医,学西医把中医分成针灸科和中医科,这样就影响疗效,只有一些小诊所和一些民间中医会针药并施。

四神针

百会穴前后左右各旁开1.5。主治:智力低下、痴呆、头痛,头晕。

智三针

神庭穴为第一针,左右两本穴神为第二、第三针。神庭,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本神,在头部,当前发际上0.5寸的神庭与头维穴连线的内三分之二与外三分之一的交点处。主治:智力低下,精神障碍。

舌三针

以拇指一、二指骨间横纹平贴于下颌前缘,拇指尖处为第一针,其左右各旁1寸处为第二、第三针。主治:语言障碍、发音不清、哑不能言。流涎、吞咽障碍。

颞三针耳尖直上发际上二寸为第一针,在第一针水平向前后各旁开一寸为第二、第三针。主治: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脑外伤所致的半身不遂、口眼、窝斜,脑动脉硬化,耳鸣、耳聋,偏头痛,帕金森氏病、脑萎缩,老年性痴呆。

定神针

印堂上0.5寸为定神1针,左阳白上0.5寸为定神Ⅱ针,右阳白上0.5寸为定神Ⅲ针。主治:注意力不集中、斜视、前额头痛、眼球震颤,眩晕,视力下降。针法:沿皮下,向下直刺0.5~0.8寸出针时用棉球压针口、以防出血。

晕痛针

为四神针+印堂、太阳。主治:头晕头痛、头顶痛、偏头痛、前额痛。针法:直刺0.5至0.8寸,注意针下有硬物感觉时,是刺中髎骨切勿再深刺,可将针稍提高0.2寸即可,进针后不提插捻转,可用刮针。

面肌针

1、眼睑痉挛:四白、下眼睑阿是穴。2、口肌痉摩:地仓、禾髎、迎香。针法:四白直刺或斜刺0.5—0.8寸;下眼睑阿是穴向鼻沿皮下平刺0.5寸;地仓、向颊车平刺0.5—0.8寸;禾髎向下关平刺0.8寸,进针后用电针连续波、频率稍密。强度大至眼肌或口肌痉挛抽紧为度,但要病者只有肌肉抽紧而不痛为度,留针30-40分钟。凡用电针必需电后5-10分钟调大一些,因通电后不再调大,此时病者已经适应而无效了。

叉三针

为太阳、下关、阿是穴。针法:各穴均直刺0.5—0.8寸深。可加电针连续波,留针30—40分钟。

面瘫针

1、额睑瘫:阳白、太阳、四白。2、口面瘫:翳风、迎香、地仓透刺颊车、人中。主治:面神经瘫痪,中风口眼歪斜。针法:翳风耳后凹陷中央向前直刺0.8—1寸。人中向上斜刺0.5寸深。余穴均按各针法针刺,针刺后每5—10分钟,捻针一次,留针30—40分钟。

突三针

水突、扶突、天突。主治:甲状腺肿大,甲状腺囊肿。针法:水突沿皮向气管斜刺0.5—0.7寸。扶突:沿皮向气管斜刺0.5—0.7寸;天突:先进刺0.3寸,再将针柄提高向胸骨后斜刺0.3寸。诸突进行后不提插,只有捻针、或刮针留针30分钟。眼三针眼Ⅰ在晴明穴上一分。眼Ⅱ在瞳孔直下,当眶下缘与眼球之间。眼Ⅲ,目正视,瞳孔直上,当眶上缘与眼球之间。主治:视神经萎缩,视网膜炎,*斑变性,弱视等内眼疾病。针法:凡刺眼三针均嘱患者闭目,医者以左手轻固定眼球,右手持针,缓慢捻转进针。进针后不作捻转,提插,可用拇指甲轻刮针柄。出针时用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针眼Ⅰ轻推眼球向外侧固定,缓慢垂直进针1—1.2寸。针眼Ⅱ轻推眼球向上方固定,紧靠眼眶下缘缓慢直针1—1.2寸。针尖可向上斜进。针眼Ⅲ,轻推眼球向下固定,紧靠眼眶上缘缓慢直刺1—1.2寸。针尖可先向上微斜进,再向后斜进。

鼻三针

迎香、鼻通(上迎香)、印堂或攒竹。主治:过敏性鼻炎、急性鼻炎、鼻窦炎、鼻衄、嗅觉障碍。针法:迎香,针尖向鼻翼平刺5—8分,鼻通针尖向下平刺5分深,攒行、印堂、向下平刺3—5分。

耳三针

听宫听会完骨。主治:耳聋耳鸣。针法:听宫、听会张口取穴、直刺1—1.5寸深。完骨穴向前上方直刺1—1.5寸深,耳三针针后均不提插,可用拇指刮针柄法或轻捻转法。

手三针

合谷、曲池、外关。主治:上肢瘫痪、麻痹、疼痛、感觉障碍。针法:合谷、外关均直针0.8—1.2寸深。曲池直针1—1.2寸深。

足三针

足三里三阴交太冲。主治:下肢感觉或运动障碍,下肢瘫痪、疼痛。针法:足三里三阴交直针1—1.5寸,太冲直针5—8分深。

手智针

内关神门劳宫。主治:弱智儿童多动症,动多静少、癫痫、失眠。针法:三穴均直针0.5—0.8分深。

足智针

涌泉穴为第一针,趾蹠关节横纹至足跟后缘联线中点为第二针(泉中),平第二针向内旁开一指为第三针(泉中内)。主治:弱智儿童的自闭症,多静少动,哑不能言。针法:均直针:0.5—0.8寸深。

肩三针

肩髃穴为第一针,同水平前方二寸为第二针,同水平后方二寸为第三针。主治:肩周炎,肩关节炎,上肢瘫痪,肩不能举。针法:针尖与穴位成90°角、直刺0.8—1寸。注意不要过深以免刺中胸腔。

膝三针

膝眼、梁丘、血海。主治:膝关节肿痛或无力、膝骨质增生。针法:直刺0.8—1.2寸。可加电针连续波,红外线,多罐法。

腰三针

肾俞、大肠俞、委中。主治:腰痛、腰椎增生、腰肌劳损、性功能障碍、遗精、阳痿、月经不调。针法:均直刺1.2—1.5寸深。(余同膝三针)

颈三针

天柱、百劳、大杼。主治:颈椎病、颈项强痛。针法:三穴均直针0.8—1寸深。不宜过深免伤内脏。余同膝三针。

背三针

大杼、风门、肺俞。主治:支气管炎、哮喘、背痛。针法:向脊柱方向斜刺0.5—0.7寸。不能深刺,防伤内脏。

踝三针

解溪、太溪、昆仑。主治:踝关节肿痛、活动障碍、足跟痛。针法:均直刺0.8—1寸深

坐骨针

坐骨点、委中、昆仑。坐骨点俯卧位,在病者臀沟尽头部,以2、3、4、5指拼拢平放,在小指旁与臀沟尽头平高是穴。主治:坐骨神经痛。针法:坐骨点,用挟持进针法,以酒精棉球包裹3—4寸长针的针体下段,露出针尖,垂直插入皮肤,过皮后,以左手指挟棉球、扶针体,左手捻针柄,边捻边进约2寸深自有麻痹感向足趾传导时可停止进针。委中、昆仑直针0.8—1.2寸。用电针接连坐骨点与委中,连续波,以病者能耐受强度为准,留针30分钟,每5~10分钟调大电针强度一次,可调2—3次。

痿三针

上肢痿:曲池、合谷、尺泽。下肢痿:足三里、三阴交、太溪。主治:痿症:(肢体肌肉痿弱,无力、活动障碍)。针法:诸穴均直针0.8—1.2寸,用补法,慢入快出,以针下热为准,每次留针40分钟,行补法5次以上,亦可用电针连续波,频率细疏,以中等强度病者要用舒适感觉为度。30次为一疗程。

脂三针

内关、足三里、三阴交。主治:胆固醇增高,高血脂症、动脉硬化、冠心病、中风后遗证。针法:内关直刺0.5—0.8寸深,足三里,三阴交均直针1—1.5寸。

胃三针

中脘、内关、足三里。主治:胃脘痛、胃炎、胃溃疡、消化不良针法:中脘、内关直针5—8分,足三里直针1—1.5寸。

肠三针

天枢、关元、上巨墟主治:腹痛、肠炎、痢疾、便秘。针法:开枢、关元直针0.8—1寸,上巨墟直针1—1.5深。

胆三针

日月、期门、阳陵泉。主治:胆疾病针法:日月、期门平刺0.8—1寸(注意不要刺入胸腔),阳陵泉直刺1—1.5寸深。

尿三针

关元、中级、三阴交主治:泌尿疾病,腹痛。针法:关元、中极直刺0.7—1.2寸,三阴交直针1—1.5寸。

阳三针

关元、气海、肾俞主治:阳萎、遗精、不育。针法:关元、气海直针0.8—1寸。肾俞直针1.2—1.5寸。

阴三针

关元、归来、三阴交主治:月经不调,不孕症、盆腔炎。针法:关元、归来直针0.8—1.2寸,三阴交直针1—1.5寸。

闭三针

十宣、涌泉、人中主冶:中风、昏迷不醒,休克。针法:十宣进针2分,捻针并放血3滴,涌泉直刺0.8—1寸,强捻针。人中直刺0.5寸。

脱三针

百会、神阙、人中。主治:中风脱症(面色苍白、四肢阙冷、大汗如淋、脉微细迟)。针法:以灸为主,回阳复脉,百会、神阙用隔盐灸、或隔姜灸、艾炷宜稍大。一次灸10壮。人中向上斜刺0.5~0.8寸,留针,捻针,脱三针以脉腹汗止,肢暖、清醒为度,如未清醒半小时后可再针灸。

脑呆针

四神针、人中、涌泉主治:老年性痴呆。针法:四神针(见晕痛针),人中、涌泉(见闭三针)留针40~50分钟,每8~10分钟捻针一次,治疗一次捻转手法5~6次,每天一次,10次为一疗程。

肥三针

中脘、带脉、足三里。主治:肥胖症、尤以腹部肥大为佳。针法:足三里直刺1—1.5寸,带脉针尖向脐,皮下横刺3—3.5寸,中脘针尖向关元,沿皮下平刺2—3寸,进针后,每5~8分钟捻针一次,治疗一次捻针5~6次,留针30~40分钟,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亦可用电针。

痫三针

内关、申脉、照海。主治:癫痫、足内翻、足外翻。针法:申脉、照海,直刺0.5—0.8寸。

觉得有理?

先点个赞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